企业在招聘过程中,是否招录曾有仲裁记录的人,这件事没有一定之规,但如果有仲裁记录就一定不要,显然也并不科学。那如何看待仲裁问题?
有三个角度可供大家参考。
第一个角度是有仲裁记录的慎重招录。
有过仲裁,即是与前东家有过相应纠纷,这样的候选人需要我们重点深入考察。慎重要不是不要,而是要在面试上,要持续深入的去跟进和了解,尤其是了解该仲裁的具体事宜,胜败与否,具体起因。尤其是起因,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判断。了解具体事宜,就是知道基本事实,这件事到底是企业做的太过分,还是个人吹毛求疵?当然,如果只了解这些还不够。还需要知道胜败与否,胜诉与败诉,是仲裁庭的判断,也是相对客观的判断,有助于修正自己的判断。最后还要看具体起因,或者说要看具体他的出发点,到底是哪方面触动他申请仲裁。而往往,这些起因,正是他最在意的地方。而这些地方,我们是否会有同样的问题,或者虽没问题,但是否同样未必做的那么完美?这些,都是我们通过深入了解要知道的具体内容和必要信息。
第二个角度是他申请仲裁的角度与次数。
先说次数,一次仲裁未必如何,但如果不止一次,恐怕也并不一定是企业的问题了,那就不建议要了。再说角度,同样是胜诉或者同样是败诉,但可能他的思考的角度是不同的。所以,需要在面试中,让他阐释申请仲裁、准备证据、打赢(或输)的启示与关键。这个就是角度,这些角度,最能够彰显他的思路、想法与性格甚至人品。有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,也是真实的案例。一个员工因故要离职时,向企业所要巨额加班费。企业觉得很不可理喻,在工作过程中,并没有那么多次让他加班。结果他拿出来自己的打卡记录,果然每周都打卡。原来该企业的福利尚可,为员工在企业附近租了房,结果该员工日常就留了心,每个周末的早上晚上都各打卡一次。当然,这类故事未必能面试出来,但通过行为面试,总会找到端倪。
最后一个角度就是企业的需求程度。
有的时候,有些关键人才和核心人才,虽然你觉得这是一个瑕疵,但却很难找到替代者,其他候选者难以符合标准,而该岗位、该专业的人才可能非常有限。这种情况下,显然旺盛而紧迫的需求会让我们不得不降低筛选的标准。甚至很多时候,我们面临的问题恰恰如此,即便我们知道候选人的或多或少的不完美,但也不得不向招聘压力低头。
当然,这些是作为建议给各位面试官的。但对于我们每位个体来说,则必须要特别讲一下,无论如何,当我们面临权益受损,当我们面临职场霸凌,我们完全可以也需要拿出手中的法律武器,可以大胆的、自信的去申请仲裁甚至去诉讼。大家要坚信,法律就是为了保障大家的合法权益的。而在当前的职场,这一点尤显得难能可贵。毕竟,在大部分时候,个人和企业相比,往往更弱势些。
而对于有仲裁记录的候选人,按照上述三个角度去考察,未必一定不可用。多元与包容,本来就该是我们的胸怀。
文章来源于网络,秉持知识共享,不用于商业用途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公司及时删除。